以下   by   Mr.6

強迫自己延長「海綿期」,永永遠遠都在「海綿期」,永永遠遠不要停下腳步自認「我是專家」,那麼,我們就能挖到其他人挖不到的寶藏,走到其他人走不到的境地。

我們學任何東西,想要再進步,想要突破瓶頸,下一步一定得先把它「抽象化」,讓它整個的包圍著我們的生活,用一種自訂的型態;不要太多,不要太黏,但完完全全的四處的充滿。

先丟一個最難的習作上來,稱作「大浪學習法」,先拿一個最大的浪整個打下去,浪退了,至少留一些東西下來,這樣可能比一點一點的往陸地推進要來得有較大的成就感。簡單的問題往往每一題都在學新的東西,或許重覆性質沒這麼高,反之,大浪以後,學了一兩個困難的,進入簡單時,很快就能享受「我知道怎麼解」的樂趣,可能也促進大腦更努力去學習。

觀察那些從「困難到簡單」的成功案例,歸納了兩點讓此方法特別有效的原因,還蠻有道理的:

一,重覆練習:困難問題的解法,很有可能可以再應用到簡單問題的解法,而且難題都解了,簡單的問題就不需要指導了,也就是說,一旦好不容易學會了一個難題,再回到簡單的問題時,就可以多一次「自己復習」的機會,但反之往往不亦然,難的問題永遠需要再多學一點點才能完整,永遠都在上坡,永遠都不能復習。

二,跳脫死模:困難的問題由於過於困難,往往可以瞬間促進學生們去跳脫「原本的思考方式」,學生以後看題目,就比較不會照字、照系統來看,改為習慣用抽象(abstract)的方式來思考全局。雖然仍舊稚氣,但至少拉得非常遠、非常高,這種「跳脫」本身也是一種訓練,讓學生接下來再去解那些比較簡單但也有點難度的問題時,可以用一樣的「抽象」方式來思考該怎麼回答這題,學生的格局可以瞬間拉高拉大。


什麼叫「微專注」?就是瞬間的專注力。

其實根本沒有人可以連續一小時,每一秒都全神貫注的。很會讀書的人,其實只是好多好多個「微專注」加起來的成果。

每天都浸淫在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的資訊裡面,然後,每天讓「睡眠」先神奇的自動鞏固、強化這些資訊,再讓「隔長一點時間再復習」,來再更加強這些資訊,如果能有效率的做這樣的「慢學」,我們有可能可以比別人多學50%的東西!

專注某事,然後隨時調整是正確的,不過,「努力」這件事不能只有一時,「努力」必須像水一樣,整個地滲透到身上的每一個細胞,每一分鐘都想要努力。 


向下扎根,一點也不痛苦。養成了努力的習慣,讓這努力的毒,種在你的血液裡的每一個分子,再堅硬的石頭也會被蝕開一扇窗,然後你有一輩子的時間去發揮它、享受它。


你希望營造一種很特別的方式,你要做自己?是的!但是,你呢,要先從問一個「大問題」開始。不斷的對人生的各種宏觀問題「丟出一個問號」,問一個可以改變自己的「大問題」。「當我們不斷找答案的同時,更要問問題。」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awlietMo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